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触摸古城毕节的体温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4


        盛夏一个火热的周末,太阳打在头上有些火辣,身上渗出的汗液顺着鼻梁,不时模糊着眼镜与视线,热得有些让人烦躁。


丁希志 摄

站在城市的高处,俯看今日七星关城区,拔地而起的栋栋高楼和拓展延伸的城市,仿佛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早把幼年对家乡的诸多印象,从遥远记忆中彻底抹掉。


        偶然间,在匆匆行人堆里,惊呀地觅到一个“老街坊”熟悉的背影,总让我怀想起,许多老毕节年代记忆的过往经历。随后,那人撑着遮阳伞,摔下一串忆旧的话语,从人群和楼宇间飘逝而去,我便有些失落,往事历历在目,好像聆听到时光的风声从耳边滑落……让人留连,让人遐想,让人惆怅。


     借一个周末闲暇时光,我与一位有文化情结的毕节人,结伴同行,也独自开展了一次古城文化的寻踪之旅。我们顶着七月流火的艳阳,寻着古城毕节残存的留痕,走进毕节的许多古街老巷,抚摸着“秦砖汉瓦”的体温,追忆踏访了毕节古城——那些有温度有故事的历史遗迹。



         爬上南关桥一侧的人行天桥,眺望倒天河,视线穿过桥头茂盛的梧桐老树,蜿蜒的河水如银链横贯在城市的心脏,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大厦让老城的残墙及留痕,显得有些陈旧与沧桑。


在昔日铁匠街的残城墙下,一株株小树的绿荫下,有休闲的人们在打牌、下棋和唱着变调的老歌,一座亭台龟缩在河畔,各色行人穿棱其间,我只能用遐想和追思,勾勒着老毕节的轮廓与模样。


        借着岁月留下的那些残迹,我们走访了古道路的喻家龙门和瓦家龙门,只有一个天井的喻家龙门,紧靠着新修建的“林青纪念馆",由于该龙门还是喻家后人居住,使其毕节独特的龙门文化,仍保护得较为完好,它那一砖一瓦及木结构的老房,依然还能品读出这种宅院之文化品味。四扇雕花长门掩映中的堂屋,依然供奉有“天地君亲师″,香炉前喻家祖先的遗像,透出民国服饰的韵味。矮过四周老屋的石青板敞坝,依然还能排泄瓦檐滴落下来的雨水,只有一间搭建的火房,不属于原龙门的建筑,其它结构均保持着历史原貌,好奇中经主人同意,我推开一间侧房一看,里面的摆设和用具,则都是现代的东西了。



        来到三个天井的瓦家龙门,七十年代由于被火烧过,房屋已部分翻修成砖瓦房,不过老式木瓦房透出的气息,仍然可以瞧见其布局与结构。一打听,瓦氏后人已从棚改项目实施中搬迁而去,只剩一户几十年前买下瓦家侧房一间的妇人,她热情地向我们叙说着瓦家龙门的来龙去脉。这时,她家门前的一块门坎石,吸引着我们好奇的眼睛,经主人介绍,我们清晰地辩认出了这块年代青石上的图案,中间是一枚栩栩如生的铜钱,两侧各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进门前踩一脚有铜钱图案的门坎石,瞬间就想起“空手出门,抱财归家”的这句古语。进门抖去一路风尘,仰头看一眼汉砖和瓦檐,油浸泛黑的木板墙上,还依稀可见花鸟状的纹饰雕刻,于是一种归家的安适感便悠然而起。



        顺着古道路有些弯曲的老路,我们来到临街左侧一扇圆型老石门,这里就是原三街民小的入口,半条残存的小巷,有些阴暗和污秽,右侧一辆人力垃圾车,几乎把汉砖墙壁上,刻有“周素园故居”和介绍“周素园生平”字样的两块小小黑色大理石,给遮挡而去。


随后,我们围着周素园先生老宅察看了一番,不觉缅怀起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仿佛触摸到先生曾经的气度与风骨。据说,周素园老先生的宅院在毕节老城还有几处,只不过都已消失而去,尘封进岁月的年代记忆。




        由天河路拐弯步入箱子街,来到新街残存的圆弧型滑石板处,极目向现代重修的拱型东关桥方向望去,我只能凭想象,追忆古老东关桥的模样。


城墙上有塔式建筑,下面是城门洞口,穿着长袍的男人和穿着对襟衣服的妇人,鱼贯穿棱于城里城外,这里被老毕节人称为水东门的地方,应该是毕节唯一横跨在倒天河上的一座城楼与城门,它把商贾繁盛的大小横街给连接起来,因为,在大小横街上,曾经有陕西会馆、四川会馆等许多商旅的驿站,供奉的诸神透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其在毕节交汇、共融和繁盛。


       望着人民剧场拆除后,裸露出来的有些零乱和绿意的“龙盘山”,我不觉想起这里曾经存在过的寺庙、砂石牌坊、少白楼和一些远去的建筑记忆,以及人民剧场辉煌时期的录相放映室、大排档餐饮等一些消逝了的不同时代记忆。我从废墟上小心地登临上去,在玉米、树木和杂草丛中,露出一座古墓,旁边的一块石铭志,清楚讲述着这是一座毕节吴氏始祖的安葬之地。这座“龙盘山墓”八卦坟,系毕节吴氏宗亲祖坟,入黔始祖良弼公、孙玉蓉夫妇之墓,属不可移动之文物,有碑联“地结盘龙常育秀,向依碧水永流芳"的字样和一些鸟兽花纹图案,古墓的四周则镌刻有24孝青石图案,每一幅图案,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则关于孝道的历史故事。


        暮色西沉,我们又踏访了毕节的小校场和大校场两个地方,作为古城毕节的练兵场和刑场,时下早就不是昔日的模样了,一点留痕也没有,时光早已抺去岁月的痕迹。这些古地名,虽然毕节人还在沿袭,但现在早已蜕变成今日毕节城的闹市区,昼夜车水马龙,展示给现代毕节人的形象,透出的已是现代都市的韵味了。



         这次踏访古城毕节,虽然让我再一次触摸到古老毕节城的体温,也勾起了许多远去的记忆,但毕竟年代已经久远,若用四方城门的位置,勾勒老毕节城,它的确太小,仅有今日毕节城的几十分之一,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依然辉耀着毕节人不老的记忆,许多今日毕节人,仍然在岁月的回望里,不倦地翻耕老城留给人们的年代记忆,期盼一代又一代,把毕节浓郁的人文精神传承和沿袭下去,让历史烛照现实之人生。


         这篇文稿写完,我总感觉还有一些言犹未尽的茫然,故将文稿紧锁抽屉,便没急切地将文稿传给任何一家媒体,近日,收到这样一则信息,我猛然顿悟,说的是,省政府下发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同意省文化厅提出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20处。看了这则信息,我既兴奋又高兴,因为涉及毕节及各县区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27处,其中毕节七星区入选5处,分别为七星关麻窝口洞遗址、毕节卫城墙、毕节城隍庙、七星关林口“鸡鸣三省会议”会址。


        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既要注重有效保护、夯实基础,又要注意合理利用、发挥效益,在保护利用中实现传承发展,认真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努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为推进全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和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贡献力量。



       获知这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布的信息后,我的确感到兴奋与欣慰,怀想自己这些年整理、收集和撰写老毕节故事,应该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更坚定了自己的初衷和想法,愿继续执着地挖掘毕节人共同的远去的年代记忆,做一个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人,让蓬勃发展后的毕节承载着更多文化元素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历史,更加坚实的奔向美好的未来。



编辑 / 秦  恒  编审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老毕节故事丨记者眼中的毕节30年巨变

老毕节故事丨关于老毕节记忆的顺口溜

老毕节故事 | 怀念烧杠箐的“香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